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全稱為全民醫療保健系統,創建于1948年7月,是英國社會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壹,它追求的目标是,不論個人收入多少,隻根據不同需要,為人們提供全面的免費醫療服務。英國公民,及在英國合法居住的外國人,不管是工作、留學抑或其他原因,均可享受免費醫療服務。盡管近些年來,NHS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壹些問題,如病人預約診治時間過長影響治療、醫療質量不高等,引發民衆強烈不滿,并成為政黨之争的焦點話題,但無庸置疑,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評價的那樣,它仍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療體系之壹。前幾年,英國《泰晤士報》進行過壹項調查,在回答“你認為政府在20世紀影響英國人生活的最大業績是什麼”時,46%的人認為是NHS,18%的人認為是福利制度的建立,15%的人認為是赢得二戰的勝利,由此可見NHS在英國影響之深廣。
在2012英國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NHS也作為最能代表英國的兩項内容之壹登上了舞台:壹是曾為世界兒童文學中的佼佼者J·K·羅琳與她的哈利·波特;二是為全體英國人提供免費醫療的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做過貢獻的護士。
英國醫療保健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通過壹般稅收為醫療衛生融資,主要依靠公立醫院面向全民普遍提供免費服務,服務的配給根據醫學需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之後确定優先順序。目前采用這種模式的還有原英聯邦國家、北歐國家以及巴西、印度、埃及等主要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香港地區也采取了這種醫療保障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公平性和成本控制較好,健康的宏觀績效(即健康産出和投入之比)較高。其背後的運行機制,值得中國醫改借鑒。
英國模式的産生有其政治背景。二戰後,東西兩大陣營對立,為了鞏固政權,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福利型的國家保障制度。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體系在1946年立法通過,1948年開始運作,其運行的原則包括:應對每個人提供廣泛的醫療服務;衛生服務經費應全部或大部分從國家稅收中支出;衛生服務體系應由初級服務、社區服務和專科服務三個部分組成。初級衛生服務由全科醫生提供,社區服務由當地政府組織提供,專科服務由國立醫院提供。1964年,英國《國家衛生服務法》明确規定:NHS的宗旨是根據病人的需要提供服務并确保人人享有免費的醫療服務。NHS解除了英國民衆在健康方面的後顧之憂,為英國的戰後重建和1950—1960年代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也使得“福利國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很多人認為全民免費醫療會導緻大鍋飯、低效率,導緻“财政不堪重負”。其實不然,從總費用的情況來看,采用國家免費醫療模式的國家醫療費用的總量和增長速度都相對較低。以OECD國家最近的數據為例,商業保險比重較大的美國和瑞士,醫療總費用占GDP分别為18%和11.3%;德國和法國這兩個以社會醫療保險籌資為主的國家,醫療總費用分别占GDP的11.8%和11.7%,而主要通過稅收籌資的國家,如英國和瑞典,醫療總費用占GDP的9.3%和8.6%,英國人均醫療費用僅是美國的三分之壹。而且通過稅收籌資的國家,醫療費用增長較其他方式籌資的速度低。在健康績效上(按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排名),英國和同樣以公立醫院為主的法國,健康績效都高于德國(法國第4,英國第24,德國第41,美國第72),但英國在健康公平性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優于法國。
NHS對中國的啟示
當然,有壹利必有壹弊。NHS同其他模式相比,患者的自由選擇權受到壹定的限制,對多樣化、特需服務的提供不如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但是任何壹個國家的醫療政策,特别是發展中國家,優先要滿足的是“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就能理解為何英國人能夠包容NHS體制的所謂“缺陷”。
實踐證明英國模式符合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律,直到上世紀下半葉,仍有許多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巴西、泰國等)将醫療體系從社會保險模式轉成稅收為主要衛生籌資機制的英國模式,從而使得醫療保障迅速實現了全民覆蓋,醫療公平性大大提高。
NHS的成功對中國醫改有巨大的啟示,第壹,“辦服務”是比“買服務”更加科學的醫療保障模式。當前,“購買服務”的觀點,在我國十分流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的滞後。在理論上說,“購買服務”的思路,本身還是壹種以利潤為導向的競争,這是和醫療衛生體系的目标不壹緻的,會激勵醫療機構提供高端的、昂貴的、複雜的和不必要的服務,少提供預防保健服務,導緻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效率都降低。在實踐上,由于醫療服務的複雜性和目标的多元性,靠合同的方式購買醫院服務,監管的難度和成本比政府直接辦服務要高得多。英國在經曆“内部市場”改制的反複後,深有體會。首相布萊爾多次談及,他說,“是比較而不是競争驅動效率”。他還說,“是合作而不是市場,才是最優先确保大多數人獲得(醫療服務)機會和安全的最好途徑”。當然,醫療系統中也是可以有競争的。但那絕不是市場機制下的逐利競争,而主要是在非逐利動機驅動下(如社會聲譽,服務典範,道德标杆等)的競賽,這種競争,不是通過“購買”的利潤機制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政府考核和社會監督來實現的。
第二,建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制度。英國的實踐證明,由于公立醫院是多目标、多産出的機構,而靠市場競争,隻能強化公立醫院的盈利動機,增加短期行為,不利于公立醫院提高綜合績效。建立績效考核制度,不僅是英國的做法,也是新世紀以來國際醫療改革的趨勢。(詳細可參看拙著《中國公立醫院改革》對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建立公立醫院考核指标的情況)。英國建立了完善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制度:在考核主體上,不僅衛生部門要考核,而且國會、審計、财政等部門和地方政府、居民自治機構對公立醫院都要進行考核。考核的方法不僅包括年度的例行考核,還包括不定期的抽查以及專項考核等。在考核的内容上,側重于兩方面:壹部分是服務質量,壹部分是财務管理。以服務質量為例,又分為安全、臨床與成本有效性、内部治理、以病人為中心、可及性和及時反應、醫療環境、公共衛生等措施;另外還包括病人/用護感受、出院後長期護理 等指标。2001年9月英國衛生部采用醫院星級評審制度,該評價指标體系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醫療服務提供、臨床差錯、病人滿意度以及工作人員表現等,把評估結果在報紙等新聞媒體上公布,讓公衆了解各醫院的運行情況外,對表現差的醫院,政府将采取壹定的幹預措施,如勒令醫院董事會制訂出改進方案并監督其運行情況,撤換首席執行官等。
第三,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應該進行成本收益評估,按臨床需要提供服務。很多人不明白,“免費醫療”不會導緻人滿為患嗎?實際上,英國有壹整套按需配置的制度設計。公立醫院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治療手段的成本和收益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按照臨床需要的優先順序來提供服務,這樣保證最需要的患者能夠最優先享受服務。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壹點是不難做到的。1999年英國建立國家臨床質量研究院(NICE),其職責是通過對臨床實踐效果及其成本進行研究,提供臨床質量指導原則,公立醫院開展的所有醫療服務都要經過NICE的評估,以确保其廉價、适宜、高效。推廣那些有利于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創新成果。
第四,醫務人員必須有穩定的職位和待遇。由于醫療服務具有相當大的不确定性和個體差異,而這種差異主要是由醫務人員靠專業知識來掌握的。如果實施“養事不養人”的補助政策,意味着醫務人員必須通過自己提供醫療服務狀況來獲取收入,将收入與醫療服務挂鈎,本質上是壹種誘導逐利的行為,這不利于醫療體系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時,醫務人員的培養有很長的周期,“養人”也有利于穩定隊伍,形成穩定的醫患關系,對醫務人員形成長期的激勵。
NHS的原創者不是資本主義的英國,而是前蘇聯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而首創。英國對NHS的最大貢獻是,在市場經濟中建立了按需分配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盡管效率仍不理想,也肯定沒有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那麼美妙,但其基本公正合理使用醫療資源理念和實踐非常寶貴,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