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放在同壹間教室壹起學習的方式,它強調提供身心障礙兒童壹正常化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的環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為壹個系統。融合教育已是世界潮流,融合教育在國外行之有年,目前較有成的國家有:加拿大、美國、西歐諸國、紐西蘭、澳洲,日本也逐漸在推廣中。
澳大利亞近些年來不斷通過政策調整推進融合教育改革,迄今已建立起較為系統的融合教育政策體系。在教育對象上,由關注殘疾開始向關注特殊需要擴展;在融合目标上,制定了從教育融入到社會融合的政策目标;在政策價值觀上,強調以公平為基礎的同等條件下的參與;在實施方式上,注重基于數據的個性化調整與評估;在保障措施上,強調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和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建設。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完善的法律政策 澳大利亞的融合教育進程與世界融合教育主流 支持體系為融合教育在學校層面的創造性實踐提供了 發展基本同步。1992 年澳大利亞頒布了《反歧視殘障 機會和保障法》,規定殘疾學生有權利像正常學生壹樣接受和 澳大利亞殘疾兒童教育的對象和方式參加相同形式的學校教育。這個法令的出台使得澳大利亞學生的入學模式發生很大變化,原來在特殊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大量轉入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政策自 1992 年《反歧視殘障法》将殘疾定義為在心理或 漸被教育各方所接受。
探訪融合教育——Carnarvon Christian School為例(來源:livelotusly)
澳洲沒有特殊教育學校,采用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 的模式,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與正常兒童壹起随班入讀,必要時會有心理師、言語訓練師、理療師等對特殊孩子進行專門幫助。
二年級有個自閉症男孩J。跟其它孩子壹起上課。區别是,J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顧自地做遊戲,或重複地擺弄物件。任課教師和同學都能接受和理解這種現象,并允許其如其所示。比如,畫面:老師介紹活動/作業,J躺在地闆上并發出特别的聲音,其它學生坐在地闆上聽老師指示。壹切,都那麼自然。
通常情況下,還會有另外壹名教師或助理出現在班裡,協助課堂活動,或者主要負責照看J。
課間休息和中午吃飯時間,大家可以自由活動,J 也不例外。他會坐在露台上吃東西,會壹個咯咯笑或發呆,會去雞舍撒歡(他很喜歡小雞)。這期間,班裡同學和教職人員會輪流陪伴他(watch him from a distance in case he gets away from school)。要知道,二年級的孩子也就七八歲的光景,他們懂得看護另壹個孩子,本身就很暖很棒:陪他聊天,陪他去喂/逗小雞,在上課鈴響起時哄他回班。有時候,他在沙坑裡不願意走,其它孩子看到會壹起幫忙把他抱回去。
聊起特殊孩子跟普通孩子同班,會不會被嘲笑。教師堅定地講:不會。我會問他們,如果換做是他們身心不便,還被人嘲笑會是怎樣的感受。不知道自閉症孩子會不會意識到自己跟别人不同,但陪伴就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是嗎?
學校會針對每個有身體或心理疾患的特殊兒童讨論、制定壹份 特别的 program, 内容以适合 TA 的發展為宜,會進行過程性評估,不合适繼續修改。還有來自于治療師的專門幫扶計劃。
零零碎碎看了些西方基礎教育的文字,結合訪學經曆,對教育略微有些感觸。教育的本質是育人,這話應用于西方教育真的再貼切不過了:培養有趣味、有溫度、有思辨力、有責任感的個體,小學生首先是壹個人,其次是孩子,再次才是學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