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民族起源和早期曆史
伊比利亞半島從8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據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裡并定居下來。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野牛、鹿、野馬等顔色鮮豔、栩栩如生。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相互通婚、融合,産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裡亞人。大約公元前十壹世紀,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腓尼基人創建了加的斯城;為進壹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腓尼基人生性平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币、采礦冶煉金屬、織布等。前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開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将葡萄和橄榄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裡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将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裡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半島。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裡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壹個省。羅馬人的統治對西班牙曆史、經濟、文化、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與當地塞爾梯貝裡亞人通婚,從而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羅馬人帶來了語言、法律、習俗等,西班牙徹底被“拉丁化”。羅馬人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鎮(如塞維利亞、科爾多瓦、薩拉曼卡、托萊多、薩拉戈薩等),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鬥獸場、圓形劇場、橋梁、引水渠等。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重要的貿易地區,貴重的礦物、廉價的葡萄酒、優質的橄榄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總的來講,羅馬統治給西班牙帶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制和基督教信仰。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羅馬西班牙人與西哥特人互相通婚。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拉開了封建主義的序幕。但是,西哥特人并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太多新鮮血液。相反,西哥特人也采用了拉丁文字,甚至成為基督教徒,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後來被當地人同化了。由于争奪王位,公元710年西哥特人的壹位王位競争者尋求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
二、阿拉伯人的統治和光複運動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入侵西班牙。阿拉伯人隻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開始,西班牙有幾個酋長國并存,隸屬于大馬士革哈裡發帝國。公元756年第壹位摩爾國王----阿夫德拉曼壹世,定都科爾多瓦,同時宣布獨立。阿夫德拉曼三世時期,科爾多瓦成為西方最繁華的城市、歐洲最大的城市及工業、科學、文化中心。公元10世紀,摩爾人統治達到鼎盛時期。後來,科爾多瓦哈裡發帝國分裂為若幹個王國。面對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侵略和占領,基督教人開始進行反抗。公元722年,在阿斯圖裡亞斯地區的科瓦東加山打響了光複運動的第壹役。在這場戰鬥中,基督教軍隊在領袖佩拉約的領導下戰勝了阿拉伯軍隊。在此後的750年中基督教軍隊浴血奮戰,連連取勝。歐洲其它國家的基督教徒也紛紛響應教皇的号召,到西班牙參加反阿聖戰。在同阿拉伯人征戰的同時,基督教各個小諸侯國經過相互吞并,形成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大王國。1085年基督教軍隊收複了托萊多,卡斯蒂利亞将該城定為首都。1212年在阿方索八世的領導下,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軍隊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取得了戰勝摩爾人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又收複了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赫雷斯、加的斯等城市,最後隻剩下格拉納達王國。1469年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王國聯姻,為兩個王國的最後統壹奠定了基礎。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複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壹。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西班牙政治、經濟、文化等再度輝煌。許多經濟作物(如茄子、西瓜、柑桔等)通過阿拉伯人引入西班牙和歐洲,阿拉伯數字的使用促進了科學發展,天文、醫藥、數學、建築等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等人的著作及聖經、古蘭經通過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翻譯傳到了歐洲各地。西班牙語中關于行政、建築、數學、醫藥等領域的詞彙很多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統治對西班牙文化的形成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發現美洲新大陸
1492年是西班牙曆史的轉折點,這壹年西班牙實現了統壹。意大利熱那亞航海家哥倫布在葡、英、法等國拒絕出資資助其進行冒險後,找到了西班牙國王,要求尋找從海上通往印度的通道。伊莎貝爾女王向哥倫布提供了三條船(聖瑪麗亞号、平塔号和尼娜号)和百餘名水手。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并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壹些物品返回西班牙。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占領,将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由于哥倫布至死壹直認為他發現的是壹條通往印度的捷徑,所以人們将他發展的島嶼命名為西印度群島。在哥倫布幾次航行後,壹批批西班牙冒險家開始前往西印度群島。1519年赫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西班牙對新大陸的征服是通過對當地土著人的鎮壓而獲得的,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同時,西班牙人在新大陸發現了豐富的金礦和銀礦,大量的金銀經大西洋運回西班牙。
四、西班牙鼎盛時期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并為統壹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1492年西班牙人徹底打敗了摩爾人。天主教雙王共有壹子四女,分别與歐洲壹些王室聯姻,王儲胡安娶了德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女兒瑪加麗達,葡萄牙王子先後娶了長女伊薩貝爾和三女兒瑪麗亞,二女兒胡安娜嫁給馬克西米連的兒子菲利佩,四女兒與英國亨利八世結婚。聯姻不但鞏固了他們在西班牙的統治地位,也意味着領土的兼并和擴張。天主教雙王的統治使西班牙在歐洲率先實現國土統壹,使西班牙結束了中世紀并進入文藝複興時期。1506年胡安娜的長子卡洛斯成為尼德蘭君主。1516年費爾南多去世,卡洛斯成為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國王,稱為卡洛斯壹世(歐洲其他國家稱之為查理五世)。1519年馬克西米連去世後,卡洛斯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年正式被加冕為皇帝。卡洛斯壹世統治的範圍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裡、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佛朗士—康泰、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北非的突尼斯和奧蘭等地,成為壹個橫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國。至此,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從美洲掠奪來的金銀财寶,西班牙在卡洛斯壹世時期達到鼎盛時期。
五、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從卡洛斯壹世開始起先後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壹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于卡洛斯壹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歐洲連年征戰,四處樹敵,造成國庫空虛,負債累累。為彌補财政赤字,稅收負擔不斷加重,人民群衆的不滿和離心主義情緒日增。西從拉美運回的黃金白銀被海盜掠奪或通過貿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西班牙卻因工農業競争力低而日趨衰落。由于經濟和宗教沖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進行讨伐,但西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1648年,西對法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王位繼承戰争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并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意大利和荷蘭的領土,西逐漸走向衰落。
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其姐瑪麗亞?特雷莎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世的孫子菲利佩繼位,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手中。盡管菲利佩當上了西班牙國王,但為争奪西班牙王位,法西與奧地利(英、荷支持)開始了壹場戰争,并于1713年簽訂烏特雷奇條約,奧地利得到了佛蘭德、米蘭、撒丁島和那不勒斯,英國得到直布羅陀等地,荷蘭得到佛蘭德的許多要塞,西班牙隻剩下本土,換取的是各國對菲利佩五世的承認。從1700年至今,先後有10位波旁家族的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五世、路易斯壹世、費爾南多六世、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費爾南多七世、伊薩貝爾二世、阿方索十二世、阿方索十三世、胡安-卡洛斯壹世;波旁家族在西班牙的統治曾中斷過幾次:波拿巴家族統治(1808-1814)、第壹共和國(1873-1874)、第二共和國(1931-1939)、佛朗哥統治(1939-1975)。卡洛斯三世當政時期,西教會的權力被削弱,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軍事力量也有所恢複,特别是首都的市政建設取得明顯成果。19世紀,拿破侖篡取法國政權後,将擴張的目标對準西班牙。以借路攻打葡萄牙為借口,派軍隊占領了西班牙并安排自己的兄弟任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法,1808年5月2日舉行了大規模起義,獨立戰争随即爆發。在這場戰争中,西班牙人民發明了遊擊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給法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并緊緊拖住法國30萬大軍,使其無法抽調到歐洲其它戰場。西班牙為這場戰争付出了沉重代價,除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外,拉美各地紛紛宣布獨立,西班牙喪失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19世紀末爆發的美西戰争以西班牙失敗而告終,古巴獲得獨立,西班牙向美國割讓了波多黎各并廉價出售了菲律賓(2000萬美元),西班牙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國際大國地位不複存在。
六、西班牙内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争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内産生了重大影響并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産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裡,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着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壹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壹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産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複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内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内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裡、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并武裝民兵。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内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裡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裡亞斯的壹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裡。共和派控制着馬德裡、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占馬德裡,4月1日内戰宣告結束。
内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産主義。由于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壹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于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匮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蕩。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内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壹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産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複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壹些地區的神父包括壹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擡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于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将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遊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壹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赢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産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采取了負責任的态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确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複。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将西班牙轉變為壹個現代國家:确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确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壹緻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産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随着西班牙國内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壹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産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并非壹帆風順,壹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壹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幹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隻得到7.2%的選票,共産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别獲勝,繼續執政。由于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壹些腐敗現象和醜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并于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并于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裡峰會。
這壹時期,西班牙國内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确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